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
一、血管性痴呆有哪些表现
血管性痴呆一般在50~60岁后发病,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在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最终出现痴呆。血管性痴呆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忘性大,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等。到了晚期,病人连吃饭、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甚至连亲朋好友都不认识。
二、怎样预防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目前唯一能够有效防治的痴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是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关键。对于已经确诊的血管性痴呆,通过改善脑循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可减轻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血管性痴呆可以治疗吗
要在医院进行正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改善脑血流,促进脑代谢的办法,同时可适当服用一些促进智能的药物,比如吡拉西坦、石杉碱甲等,如果伴有抑郁症状,服用抗抑郁剂有助于改善症状。此外,要适当加强锻炼,勤用脑,减缓智能的衰退。
四、如何护理得了血管性痴呆的家人
血管性痴呆本身是脑血管病导致的,同时又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比如吸入性肺炎、骨折、褥疮等,而多数并发症又主要与家庭护理有关,因此患者家属们应注意饮食护理,清淡、富含维生素食品,要多与病人交流,并帮助其持之以恒进行一定的肢体活动,忌剧烈运动;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乐观的情绪,这对病人的康复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