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见成效
共青城市泽泉乡泽泉村魏菊森是个残疾人,以前是重点帮扶对象,在各级政府和残联等部门的帮助下,办起了家庭农场,种田、养猪、鱼塘、瓜果、苗木、大棚蔬菜等产业,不仅让自己走上了富裕路,还安排了17个残疾人就业,每人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我市坚持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作为解决“两不愁”的重要抓手。推进“一领办三参与”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全市贫困村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492个;获得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的贫困户达到6.7万户;针对部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极端贫困群众,探索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全市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9.13万千瓦;
金融资本向符合条件的2.47万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39亿元。通过扶贫车间等载体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专场招聘等形式帮扶,实现农村未脱贫劳动力就业3.8万人,建设扶贫车间361个,吸纳贫困户2158人,设置扶贫公益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684人。
健康扶贫成保障
全市健康扶贫夯实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实现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的适度目标。
落实教育扶贫“八资助、一贷款、一兜底”政策,通过“助、贷、免、补、兜”等方式,特别是我市实施“兜牢底线”政策,有效减轻建档立卡学生入学压力。五年来,发放国家资助金达9.68亿元,各级财政兜底资金1.3亿元,资助各学段学生84万人次;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工作,五年来,累计投入3472.8万元,培训1.9万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18年已顺利完成770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五年来共投入中央、省市下达资金6.33亿元,建设安置点277个,共完成搬迁人口超过6万人。
围绕贫困村脱贫标准和脱贫规划,重点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制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仅2018年累计实施村庄整治项目1829个,有效优化村容村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结对帮扶生动力
修水县复原乡双港村是省里2017年12月确定的全省26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5月起,市工信委驻村第一书记何星开始驻村工作,帮助4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加强双港村“两委”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5年来,我市共安排各级定点扶贫单位1479个,现有驻村第一书记1835名,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3239人,并动员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近3.9万人,通过各级单位自筹、争取协调项目以来社会捐赠等帮扶资金近4.5亿元,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四个在一线”助力脱贫攻坚专项活动,通过宣传引导、典型带动、以奖代补以及提升能力等多种途径,激发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通过扶贫村第一书记的努力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原来的1358个减至2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