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用动态
武宁县生态修复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4-14  |  专栏:信用动态

柘林水库(庐山西海)位于江西省修河干流,是一座以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为主的大型水库,库区地跨九江市永修、武宁两县。大坝于1975年建成,坝长590.7米,最大坝高62米,水库正常蓄水位63.03米(黄海高程,下同),总库容79.2亿立方米,水库控制修河流域面积93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63.5%。近年来,庐山西海水体水质总体较好,但因庐山西海跨区域多,时间长(从1972年至今已49年),上下游水电站多,修河变修湖,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很大。

2017年8月,省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指出柘林湖部分区域水质也由Ⅱ类变为Ⅲ类,过去桃花水母随处可见,如今难觅踪影,柘林湖水质呈缓慢下降趋势。绿色,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也是“山水武宁”最大的后发优势、最大的生态品牌。为了呵护好这片上天恩赐的一湖清水,武宁确立了“致力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发展战略,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水资源保护,交出了先行先试的美丽答卷。

在山上。全面探索建立三级书记任林长的“林长制”,442名“林长”履职覆盖全县,并在全省推广。严格实施“禁伐二十年”,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取消商品材砍伐指标,严厉打击偷盗古树名木和原生木材的违法行为。每年投入近亿元用于保护国家、省级公益林130万余亩,天保工程128万亩,退耕还林21万亩,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近20万亩。为加强对深山区、库区回水区、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恢复自然生态的原始之美,武宁县启动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项目,利用扶贫政策,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0.89亿元建成了武安锦城安置小区,可安置移民7000余户、30000余人,成为武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湖中。全面落实并升级“河长制”,明确县级河长 15名、乡级河长21名、村级河长155名,河道巡查员、保洁员1130名。大力实施“清河行动”,推行“一河一策”综合治理试点,从水污染防治向流域综合管理转变。投入2亿元全面清理庐山西海2.5万个人工养殖网箱和345座库湾,同步实施大水面“清水渔业”和“智慧渔业”建设,每年投放1000万尾鲢鱼、鳙鱼等清水鱼种,改“拦水养鱼”为“放鱼养水”,庐山西海水域全面禁捕。利用科技手段,在全湖安装30个视频监控系统,对水质环境核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提升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可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在城区。启动老城区“双修”和新城区“提升”工程,2017年以来新建成“武宁之窗”“武宁之眼”“长水桥中桥”以及环西海游步道等一批城市景观工程,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期间精彩亮相。以县城为核心的西海湾景区成功获评4A级景区。投入5500万元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污水专项资金2亿多元,全面改造和新建污水管网81公里,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

在园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发展,坚决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关停整改,先后关停了50家不达标企业。投入1亿元建成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提高了园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在乡村。投资2900万元建设了1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和7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站,2018年又启动3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实现“垃圾不落地”,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集中开展了河湖流域水资源、矿山污染等“九项整治”,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实现了“山上零砍伐,水中零排放,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的目标。清净无染的武宁已成为各方游客寻找“诗和远方”的向往之地。

借助生态环境部及各级督查契机,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强度、深度不断加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019年以来柘林湖水质在全国重要湖泊水质监测中连续多月均为I类,水质优良率为100%,是全省唯一Ⅰ类水质的水域。

先行一步的探索与实践,让武宁尝到了水生态保护的甘甜果实。百尺竿头的砥砺与前行,武宁县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为保护柘林湖一湖秀水作出应有的贡献。


九江新闻网|2021-04-14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