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羽绒服、羽绒被等御寒品走俏市场,但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多地羽绒制品造假乱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笔者梳理发现,一些不良商家的羽绒制品造假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以次充好,用飞丝、粉碎毛等代替羽绒;有的短斤少两,标注绒子含量90%,实际连50%都不到;有的恶意造假,干脆用蓬松棉、聚酯纤维等物质填充;更有甚者,伪造各类标识和质检报告……寒冷冬日,如此伪劣商品让广大消费者身寒心也寒。
商家诚信的关键在于公开透明、质价匹配,从羽绒制品来看,贵要有贵的道理,不仅要真材实料,更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伪造质检报告、玩字眼游戏。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让消费者丢了金钱、坏了心情,甚至还会威胁人体健康。这种失信行为不仅扰乱行业发展,更是对整个市场信任度的破坏。
无论从保障消费者权益出发,还是从捍卫市场良性发展的角度,监管部门都应该更主动作为,有必要开展行业性排查。诸如“羽绒服里没有羽绒”的现象,恐怕不是最近才有,也不仅一地独有。各地监管部门应主动跟踪调查有关企业,真正把有效执法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只有通过常态化执法来提高违法风险成本,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查处,在整个行业形成威慑效应,商家才不会为了短期利润铤而走险。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羽绒制品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所谓的低价诱惑,要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及产品。这几天,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和许多媒体也发布了不少辨别“真假羽绒服”的小技巧,为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一旦发现问题,消费者应积极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