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很多游戏都设有“防沉迷系统”
一旦玩家连续玩游戏超过时长限制
便会自动下线
这本来是为了保护玩家健康
防止玩家沉迷游戏的良好机制
没想到却被无孔不入的骗子利用了
家住桓台县城的雯雯(化名)是一名初中生,7月20日晚,她在家用手机玩游戏时收到系统提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为一个半小时。随即,雯雯被强制退出了游戏。
可是,此时雯雯正玩得高兴,为了能继续玩游戏,便想通过搜索找到解除限制的方法,这时她通过手机快手软件上看到有人说可以解除微信未成年人防沉迷,于是她立刻通过广告里的QQ,联系上了“客服”。这个人就让雯雯加他的QQ。加上后他跟我开QQ视频通话然后给我发了一个二维码,告诉我如果想解除防沉迷需要用我家人的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我用我爸爸的微信扫描后这个人跟我要微信支付密码,我就告诉他了。
随后,他又要求与雯雯通过家长的手机与其视频通话,雯雯听从指示。视频过后,对方要求“验证个人账户实名制情况”,随即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她扫描付款,并承诺“通过验证后,钱会原路退回”。雯雯为了早点破除游戏时长限制,便用爸爸的手机微信和花呗支付了近3000元。
然而转账完成后,“客服”却突然失联。雯雯这才意识到被骗。开始时雯雯害怕母亲了解情况后会责罚自己,因此不敢说实话。经过一整夜的思想斗争,雯雯最终向父母坦白了一切。7月2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同下,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
网络游戏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
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群体
另不少人沉迷其中
甚至为游戏里一个“角色”、“皮肤”
疯狂“氪金”
犯罪分子正是看准这点
向“网瘾”少年伸出魔爪
案件特点
作案目标:
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一般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作案平台:
通过腾讯、虎牙等游戏平台发布关于解除网络游戏防沉迷或获得游戏福利的虚假广告,诱使受害人上钩。
作案手段:
不法分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或游戏福利为由,通过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账号及支付密码,进而对绑定银行卡财产实施转账、骗取钱财。
警方提示
警方提醒广大家长,应当引导自己的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在学习之余,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爱好或者休闲活动。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加强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方式的自我监管,尽量不要将支付密码或者方式告知孩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