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补课渐酣。暑假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并不意味着放松,而是“隐藏的第三学期”。
目前,浙江省共有合规校外培训机构 1.1 万余家,已全部录入全国校外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统一管理。截至 6 月 30 日 ,杭州市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由 2137 家减少到 1263 家,合法的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由 569 家增加到 1263 家,其中营利性培训机构 555 家,校外培训机构“小、散、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当成效初显的时候,一些老问题又有所“抬头”。 7 月 18 日下午,记者跟随省教育厅调研小组走进杭州三家校外培训机构,实地调研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情况。
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
下午 2 点 40 分,调研小组来到湖墅南路与文晖路交叉口的一家培训学校,本该是下午上课的时间,该校的教室里却空无一人。该校负责人表示,接到上级安排后,便提早与家长、学生沟通,“专心作好接待工作”。
在走廊上,教职工公示栏内,教师信息、教师资格证编号等信息一目了然;在学台旁,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照挂在墙壁显目处,招生宣传、课程内容等介绍也都摆在咨询台前。
随后,调研小组在前台仔细检查暑期招生简章、备案证明编号、收费标准等信息,并随机抽取一名高一学生、一名初三学生了解其在该培训机构的学习内容。经检查,这两位学生在该培训机构的培训范围都与年级匹配。
下午 3 点半,调研小组来到位于花园岗街的一家培训机构。前台上,一台电脑显示的是各个教室的上课情况。翻开前台上的排课表,上面写着“数学求是班”“数学复兴班”等班级名称,当被问及这两个班级的区别,该培训机构负责人含糊其辞;当被问到新初一要上什么内容时,该负责人仍说不清楚,只说“上课内容都是关于小升初衔接的”。
在调研时,该培训机构有少数班级正在上课,记者在 2 楼的一间教室内看到,老师正在讲授初一数学的“线段”内容,而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都是即将在 9 月份入校的新初一学生,学生桌上的书本也都为初一教材,“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违规教学情况不言自明。
“抢跑”可能造成“弯道翻车”
家长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让不少校外培训机构也打着衔接班的旗号进行提前教学,更多家长盲目跟风,造成孩子的课外负担过重。这种提前教学、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并不利于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养成,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弯道翻车”。
“开学新年级都是零起点教学,‘抢跑’会让孩子在课堂上进入似懂非懂的状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的效果不能仅以成绩的提升与否来做衡量。现场,省教育厅相关领导随即要求该培训机构把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向拱墅区教育局递交书面材料,责令其立即暂停相关活动,按照要求整改到位。
接下来,杭州市教育局还将强化日常监管,再汇总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与市场监管部门、消防部门共同开展“双随机”抽查,规范办学市场,对于违规办学及时发现、坚决处置。
当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有业内人士曾以数学为例进行阐释。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以往的数学辅导往往表现为堆砌大量习题和公式定义,枯燥无味不说,也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科目的学习更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应用能力,而数学教学也应强调深入浅出,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将深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培训机构的课程产品如何向学科类素质教育转变?难点还是在观念上。努力从以升学竞争、考试分数为中心向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转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探索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
现在,在基本完成校外培训机构场所、资质安全的同时,消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纠纷、卷款跑路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从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该局将会同市发改委、金融办等部门积极探索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目前已完成首轮征求征求意见,搭建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服务平台,以期通过设立培训费专用账户、规范收退费操作机制、实行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提取预警通报制等组合式举措,进行数字化、市场化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信用管理的创新探索,最大限度降低教育消费风险,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杭州市教育局透露,目前,已做好首批 4 家银行与服务平台相应的技术对接工作, 7 月起在萧山区等 5 区开展试点,计划第四季度在全市全面推广。
五种常见的骗局,遇到你要擦亮眼睛
一些不规范的培训机构常常会给家长吹一些美丽泡泡,为此杭州市教育局整理出五个常见骗局,以此提醒家长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骗局一:“名校名师”
今年 6 月,市教育局印发《杭州市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一旦有学校和老师的违规行为被查实,就会面临严肃处置。作为在职教师,特别是名校名师,估计不会再敢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在培训机构兼课的。退一万步说,真要有名校名师在其中,培训机构也不敢大肆宣传。
因此,那些越是宣称有“名校名师”的培训机构,越是不可信。
骗局二:“现身说法”
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证明自身实力,增强说服力,会以贴喜报、挂横幅等方式来宣称,在自己培训机构培训的学生有多少考上了双一流、 985 、 211 高校名校,多少考上了“前三所”“前八所”或某某民办初中学校等。公布的时候,会特别注明姓名、班级、中高考成绩等。这样看起来似乎完全可信。
碰到这样“现身说法”的宣传方式,很多家长容易被迷惑。事实上,这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宣传的一种典型方法。看到这样的宣传,家长们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骗局三:“保过”“保提分”
一些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往往比较急功近利,盲目相信那些宣称“保过”“提分班”“培训没有效果则退款”的培训机构。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概率骗局。
首先,每次考试的题目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学生在每次考试中的发挥也有所不同,因此一次与一次的分数比较本身就没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学生可能本身就有一定的概率能够过或者提分,这种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是培训所带来的结果。比方说,招收 20 个学员,每个学生收 5 万元培训费,结果只有 10 个人过了线, 50 万就是稳定的收入,另外 10 个没过线的同学,事实上也不可能全部退还 5 万元的培训费。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至于你有没有提高,过没过线,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骗局四:“押中题”
有些机构会声称自己在中考或高考中押中了题。
当然,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过与考试类似的题目,这种现象有可能存在。毕竟,课程标准摆在那里,教学范围是一定的,无论什么考试都是逃不开这个课程标准的。如果硬是要说押中了题,那么学校老师是不是每一道题都押中了题呢 ? 同时,考试过后,在海量的题目里面,发现有一两个类似,这也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
骗局五:“分班考”“坑班”
现在,有些培训机构或非法机构个人为了盈利,刻意制造紧张氛围,或暗示或在一定范围传播小道消息,使家长以为其与某个初中有关系,引导家长参与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培训项目,诸如小升初“分班考”培训等。
事实上,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平行分班,严禁分重点班、实验班等。分班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平行分班的依据,主要作用是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不作为评价学生个人的标准和参考。
另外,学校不得公布分班考试成绩和排名,那么培训有没有效果,谁能说得清呢。因此,请勿听信谣言和虚假宣传,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学生没必要参加任何以“分班考”“坑班”为目的的培训。